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局动态

科技系列动态(2024年第七期)

日期:2024-07-31 09:25 来源:黑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字体:

研究进展

(一)药品监管科学研究

1.中国药科大学莫然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抗异体移植排斥的免疫保护水凝胶研究成果

近日,权威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药科大学莫然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Immuno-protectivevesicle-crosslinkedhydrogelforallogenictransplantation。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生王雨倩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莫然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论文的唯一通讯单位。

免疫排斥反应是同种异体移植中一个关键的挑战。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移植的“外来”细胞、组织或器官,导致移植物的损伤或功能丧失。临床常用免疫抑制剂来减少机体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但其带来的长期全身免疫抑制会造成移植物功能受损、骨髓抑制、骨质疏松、器官毒性、感染、致瘤等一系列潜在风险和副作用。细胞疗法已成为替代或补充传统免疫抑制剂的一种策略,用于改善同种异体移植的治疗效果。具有免疫调节特性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已批准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MSC作为活细胞存在移植后局部保留有限、老化以及死亡而缺乏持续免疫调节活性的不足。

鉴于此,莫然教授课题组构建了间充质干细胞膜衍生囊泡(MMV)交联水凝胶(MMV-Gel)作为异体移植物的局部免疫保护“龛”,增强移植物的存活和功能。工程化的MMV表面上调Fas配体(FasL)、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等的表达,并通过交联锚定于水凝胶中,与效应T(Teff)细胞上的Fas与PD1的结合,诱导Teff细胞的凋亡及调节性T(Treg)细胞的产生,形成局部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来保护异体移植物。在异体胰岛及皮肤移植的小鼠模型上,MMV-Gel延长了移植物的存活,并长期维持其功能。该研究为抗异体移植排斥器件的开发拓展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药科大学兴药领军学者培育计划等资助,以及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代谢性疾病药物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药物分子设计与成药性优化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2.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科在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爱思唯尔旗下期刊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IF=13.3)在线发表了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科何仲贵/张申武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Molecularlyengineeringalipidnanoregulatordestroyingthelastdefenseofferroptosisinbreastcancertherapy”。

近年来,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在细胞铁死亡过程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扮演着核心角色。GPX4的抑制会引发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累积,诱导细胞铁死亡。然而,肿瘤细胞膜上的高饱和度脂质为其提供保护,会阻碍GPX4抑制剂诱导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过程。脂肪酸合酶(FASN)是调节脂质合成的关键酶,抑制FASN能够促进膜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累积,降低癌细胞对高饱和度膜脂的依赖,从而削弱其对铁死亡的抵抗性。质膜破裂是铁死亡的晚期事件,因此,将GPX4抑制剂与脂质代谢调节策略相结合,有望拆除铁死亡过程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与GPX4抑制剂发挥高效的协同抗肿瘤作用。然而,大多数GPX4抑制剂水溶性低,使其与FASN抑制剂等脂质调节药物有效共同递送变得困难。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医学的进步,基于分子工程构建的小分子纳米组装策略备受关注。小分子纳米组装体(NAs)与传统纳米制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它消除了传统药物载体的需求,增强了药物装载量,并减轻了潜在的毒性和免疫反应。其次,小分子NAs可以通过分子工程策略整合多种功能,例如实现视觉监测,并精确控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此外,这种技术提供的独特设计和精确控制为小分子药物的协同输送提供了灵活、高效和可控的解决方案,为药物输送领域的重大突破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在该项研究中,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创新策略,旨在通过拆除铁死亡过程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膜脂质屏障)”来放大铁死亡驱动的抗肿瘤作用。课题组通过纳米组装技术和分子工程设计,构建了GPX4抑制剂(RSL3)和FASN抑制剂(Orlistat)的二元脂质纳米调节器。在组装过程中,RSL3和Orlistat可以自发组装成均匀的纳米组装体(RONAs),进一步使用氧化还原响应DSPE-SS-PEG2K对RONAs进行修饰,增强了纳米粒的稳定性并实现肿瘤特异性药物释放。值得注意的是,Orlistat本身是一个无细胞毒性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抑制FASN来调节细胞膜脂质组成,促进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合成和积累。该项研究表明,与单独使用RSL3相比,无细胞毒性的Orlistat显著增强了RSL3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引发了强烈的铁死亡。最终,纳米调节器通过Orlistat和RSL3的联合诱导引发了剧烈的脂质过氧化风暴,成功瓦解了对抗铁死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4T1肿瘤小鼠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该项研究为开发铁死亡驱动的抗肿瘤纳米疗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范例,展示了分子工程在推进癌症治疗方式方面的潜力。

沈阳药科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吴佳萍为论文第一作者,无涯创新学院何仲贵教授和张申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沈阳药科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204317)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22-BS-162)的支持。

3.中国药科大学范文培教授团队在JACS上发表仿生纳米炮塔激活T细胞抗肿瘤免疫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范文培教授团队在共识权威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HybridMembrane-CamouflagedBiomimeticImmunomodulatoryNanoturretswithSequentialMultidrugReleaseforPotentiatingTCell-MediatedAnticancerImmunity”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药科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姚文静和刘伟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范文培教授等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抗坏血酸(AA)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新兴的肿瘤免疫学揭示了AA在T细胞依赖性免疫反应中的调节作用。然而,免疫“冷”肿瘤的存在严重影响其免疫治疗结果,限制了AA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因此,范文培教授团队等以化疗诱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作为引子,辅以一系列连锁免疫反应“点燃”免疫“冷”肿瘤,进而增强AA介导的免疫疗法。本研究精心构建了一种生物可降解的仿生纳米炮塔BMMZA@ERm,用于化疗辅助抗坏血酸介导的免疫疗法(CAMIT)。简而言之,ICD诱导剂硼替佐米(BTZ)首先被载入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孔道中(BTZ@MMS,BMM);然后利用载有AA的沸石咪唑框架-8(ZIF-8)包覆BMM,得到BMM@ZIF-AA(BMMZA);最后采用红细胞与大肠杆菌(E.coli)外膜囊泡(OMV)的杂交膜ERm对BMMZA表面进行伪装修饰(BMMZA@ERm),旨在延长其血液循环时间并且重编程肿瘤免疫微环境。BMMZA@ERm到达酸性肿瘤微环境后,其ZIF-8外壳和MMS内核会逐步降解,实现AA和BTZ的肿瘤选择性序贯释放。在肿瘤内部,BTZ可以产生强大的ICD效应,进而促进抗原呈递与适应性免疫反应激活。此外,包覆的OMV以及释放的Mg2+能进一步增加T细胞的激活与浸润,从而大幅增强ICD相关的免疫原性,将免疫学上的“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肿瘤微环境中被唤醒的T淋巴细胞大军就像一颗炮弹,最终被AA点燃,表现出强大的细胞毒性,从而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如图)。本研究为高效激活T细胞、逆转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增强AA介导的免疫协同疗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药科大学“双一流”交叉研究创新团队等项目资助。

4.沈阳药科大学在小分子纳米组装携氧递送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Science(IF=14.3)在线发表了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罗聪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odularprodrug-engineeredoxygennano-tankwithoutstandingnanoassemblyperformance,highoxygenloading,andclosed-looptumorhypoxiarelief”。该项研究设计合成了具有载药功能的小分子氟化前药,并基于小分子纳米组装技术开发了一种氧气供应/氧气消耗抑制双向闭环缓解肿瘤乏氧诱导肿瘤消融的纳米药物递送策略。

恶性实体瘤独特的乏氧微环境会大大限制多种临床抗肿瘤治疗方法的效果,其中包括PDT、化疗、放疗和免疫疗法。特别是,肿瘤乏氧已被广泛认为是阻碍氧气依赖型PDT模式在临床的转化和应用最顽固的障碍之一。此外,肿瘤乏氧与不良的临床预后高度相关,甚至会增加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概率。然而,缓解肿瘤乏氧策略的临床转化仍然存在载氧材料生物相容性差、载氧性能不理想和乏氧缓解不足的问题。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载体纳米药物递药系统在药物递送方面显示出潜力。其中,无载体共组装纳米递送系统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组装形成的不依赖载体材料的新型纳米制剂,具有制备简单、药物共载效率高、药代动力学匹配、肿瘤特异性积累和药物同步释放等多重优势,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联合递送提供优良的技术平台。

课题组首次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载氧能力的PPa的氟化前药(FSSP),并发现其能与耗氧抑制剂阿托伐醌(ATO)共组装形成杂化纳米组装体(FSSPAO纳米粒)。研究发现,这种无载体氟化前药纳米组装体比传统的载体型纳米制剂具有更高的载氧能力,且因ATO的存在,FSSPAO纳米粒在向肿瘤供应氧气的同时,抑制肿瘤细胞对氧气的消耗,从而实现闭环缓解肿瘤乏氧增效PDT。FSSP中的氟化侧链不仅可以赋予纳米粒优异的载氧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FSSP和ATO共组装。此外,前药结构中含二硫键的FSSPAO纳米粒具有非常好的还原敏感特性,在还原条件下,FSSP前药特异性激活引发FSSPAO纳米粒解体,显著缓解了PPa的ACQ效应,提升了其单线态氧产生能力,且纳米粒解体促进ATO快速释放。FSSPAO纳米粒有效调控肿瘤乏氧并增效PDT,在多种荷瘤小鼠模型中均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沈阳药科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杨馥骏为论文第一作者,无涯创新学院罗聪教授为通讯作者,沈阳药科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161138029)和沈阳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No.RC210452)的支持。

5.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姜虎林团队在ADVSCI、APSB发表胰腺纤维化治果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姜虎林教授团队在学科顶尖期刊AdvancedScience、ActaPharmaceuticaSinicaB相继发表胰腺纤维化治疗的系列最新研究成果。

胰腺纤维化主要表现为胰腺星状细胞(PSC)持续激活,引起胶原过度沉积导致的细胞外基质(ECM)稳态失衡。而且过度沉积的胶原会形成病理屏障,严重阻碍药物的有效递送。针对上述问题,姜虎林教授团队前期已设计并制备胶原结合肽和胶原酶I共修饰的双重载药脂质体(命名为AT-CC),用于胰腺纤维化治疗(Biomaterials2023,292,121945)。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构建PSC靶向调控制剂,清除积聚的ROS,抑制PSC激活,同时抑制胶原交联,促进ECM降解,协同重塑基质与微环境稳态平衡。该研究成果以“Reactiveoxygenspecies-responsivenanoparticlestowardextracellularmatrixnormalizationforpancreaticfibrosisregression”为题发表在AdvancedScience上,东南大学医学院祁靓博士和中国药科大学段博文博士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姜虎林教授、美国加州大学StephenJ.Pandol教授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李玲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不同疾病背景下,纤维化病理微环境中与PSC相互作用的细胞机制不同。基于前期的工作基础,本团队系统总结纤维化在三种常见胰腺内外分泌疾病(包括胰腺炎、胰腺癌和糖尿病)进展中的作用,并分析了不同疾病的纤维化微环境中错综复杂的细胞间互作机制,探讨了纳米药物在纤维化及胰腺疾病中的潜在靶点及治疗策略,为深入了解胰腺疾病中PSC介导的细胞间互作机制及基于纳米药物的精准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以“NanomedicineregulatingPSC-mediatedintercellularcrosstalk:mechanismsandtherapeuticstrategies”为题发表在ActaPharmaceuticaSinicaB上,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东南大学医学院王慧博士生、祁靓博士和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韩涵博士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李玲教授和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姜虎林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目前姜虎林教授团队聚焦于开发多层次、全方位的抗纤维化制剂,已在肝、肺和胰腺等脏器的纤维化疾病中展现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8项,并有1项肺纤维化治疗相关专利成功转化。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多脏器纤维化的逆转,开发纤维化治疗药物,同时积极推动研究开发向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以上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中国药科大学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的资助。

6.沈阳药科大学在sEH抑制剂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药物化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IF=6.8)在线发表了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陈国良教授课题组在sEH抑制剂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DesignandsynthesisofsEH/HDAC6dual-targetinginhibitorsfortreatmentofinflammatorypain”。

炎症包括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涉及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细胞反应。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催化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转化为相应的二醇或二羟基二十碳三烯酸(DHET)。大量研究表明,sEH抑制剂能够抑制IκB激酶活性,阻断NF-κB信号通路,可以显著减轻炎症和疼痛。HDAC6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IκB磷酸化来阻断NF-κB的激活,从而抑制炎症信号通路,这表明sEH与HDAC6共同影响NF-κB信号通路,进而调节下游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IL-17)的转录。因此,课题组提出设计sEH/HDAC6双靶点抑制剂,以增强化合物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用于治疗与炎症相关疾病与症状。

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sEH抑制剂GL-B437与选择性HDAC6抑制剂Ricoliostat为先导化合物,运用拼合原理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得到了一系列sEH/HDAC6双靶点抑制剂。分子对接显示化合物28g与sEH蛋白和HDAC6蛋白能很好地结合,而与HDAC1、HDAC2和HDAC3的结合很弱且与关键氨基酸没有作用。

酶抑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28g对sEH和HDAC6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IC50值分别为0.9nM、8.0nM,28g对HDAC1,HDAC2,HDAC3,HDAC8,HDAC11的IC50分别为1151nM,492nM,1276nM,62nM和464nM,显示出很好的HDAC6选择性。同时28g表现出良好的肝微粒体稳定性、中等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较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在小鼠疼痛模型和小鼠耳肿胀模型中,化合物28g的镇痛活性比单独使用sEH抑制剂(GL-B437)或HDAC6抑制剂(Rocilinostat)以及两种抑制剂合用时的效果更佳,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肿胀模型中,化合物28g对耳肿胀抑制作用也明显强于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28g明显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IL-6,IL-1β,TNF-α和NO的释放。因此,这些新型sEH/HDAC6双靶向抑制剂在伤害性行为中表现出强大的镇痛活性,值得进一步开发。

沈阳药科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徐华伸和2020级博士研究生陈远广(现在南方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制药工程学院陈国良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BruceD.Hammock院士和药学院刘中博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无涯创新学院景永奎教授课题组对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273793)和辽宁省教育厅重点攻关项目(JYTZD2023134)以及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超级项目(P42ES004699)的支持。

7.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刚/薛皓教授团队发表胶质瘤放疗后脑损伤保护医工交叉研究新成果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李刚教授与薛皓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ACSNano(中科院1区,IF=15.8)发表题为“CeriumVanadateNanozymewithpHDependentDualEnzymaticActivityforGlioblastomaTargetedTherapyandPostradiotherapyDamageProtec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于胶质瘤放疗后神经元损伤的关键问题,构建了一种生物纳米酶-钒酸铈,为胶质瘤的靶向杀伤及放疗后神经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李刚教授、薛皓教授,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宏、仇吉川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韩晓和博士后李柏延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放射治疗是胶质瘤术后常用的治疗手段,放射性脑损伤是放射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多会出现认知障碍、精神改变等症状,目前无有效治疗方式。纳米酶是一种人工合成模拟酶,可模拟天然酶的活性发挥功能。李刚教授与刘宏教授团队针对该项难题,联合开发了具有多重酶活性的钒酸铈纳米酶。研究发现,该纳米酶具有pH依赖的双重纳米酶功能,可在肿瘤细胞及神经元细胞器中差异分布,实现不同的纳米酶活性,该分布差异与纳米酶特异性内化机制与溶酶体修复途径有关。该研究方案为胶质瘤放疗后脑损伤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章还受到了ACSNano官方公众号highlight推荐。

近年来,李刚教授团队与山东大学多个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合作,利用医工交叉的手段在脑肿瘤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领域取得系列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得到临床验证并在省内多家大型医院推广应用。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项目、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和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同时得到山东省脑功能重构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等平台的支持。

8.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夏元铮/王凯波团队在AdvancedScience发表中药活性成分黄连碱稳定ATF4启动子G-四链体克服癌症持久性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夏元铮/王凯波团队在学科顶尖期刊Advanced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OvercomingCancerPersisterCellsbyStabilizingtheATF4PromoterG-quadruplex”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药科大学2021级博士生肖成梅、2022级博士生李意普、刘玉霜副教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孔令义教授、夏元铮副教授和王凯波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本文唯一通讯单位。

在癌症治疗中,持久性细胞(PS)已被公认为是耐药恶性肿瘤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并最终导致癌症不可预测地进展。在原发性实体瘤中谷氨酰胺常被观察为“耗竭”,该团队发现施加谷氨酰胺限制诱导了PS的产生,通过激活整合应激反应启动GCN2-ATF4-ASCT2轴,增强了治疗抵抗,这种现象的核心是应激诱导的ATF4翻译重编程。因此,在谷氨酰胺营养限制性治疗的背景下,ATF4的抑制将是阻碍癌症持续表型的潜在治疗策略。然而,由于ATF4蛋白特殊的结构,直接靶向ATF4筛选小分子抑制剂被认为是巨大的挑战。鉴于ATF4蛋白的“不可成药”特性,以及目前G-四链体靶向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良好结果,该团队明确了ATF4启动子区域可以形成G-四链体结构(ATF4-G4),筛选及确定中药活性成分黄连碱(Coptisine,COP)是一种与ATF4-G4相互作用并稳定其特殊结构的强效稳定剂,首次解析了COP-ATF4-G4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此外,在谷氨酰胺限制性治疗中观察到黄连碱的独特代谢特征,通过全面筛选发现了转录因子TFAP2A与ATF4的转录激活关系。

这些开创性的发现强调了靶向ATF4是逆转谷氨酰胺限制治疗诱导的肿瘤适应性生存现象的关键,揭示了ATF4-G4的结构特征,并发现中药活性成分黄连碱干预并打破癌症持久性细胞对治疗的耐受性,填补了目前谷氨酰胺限制疗法领域的空白,并为中药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与合理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面上基金(82322065、8197352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221039)等项目的资助。

9.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秦勇教授团队报道藜芦胺和环巴胺的高效合成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秦勇教授团队完成了甾体生物碱藜芦胺(veratramine)和环巴胺(cyclopamine)的克级规模合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9748-2)。

甾体生物碱是藜芦和贝母类中药的主要活性物质。在结构上具有C-nor-D-homo甾体骨架的异甾体生物碱活性突出、药用价值高。其中,藜芦型代表生物碱藜芦胺已被用作商业化的生物农药;介藜芦型代表生物碱环巴胺是首个被发现的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为研发癌症治疗药物提供了全新思路。上述生物活性分子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合成研究小组的广泛关注。然而,前期报道的合成路线步骤冗长,总收率低,仅能得到毫克规模的天然产物。

华西药学院秦勇教授、刘小宇教授及合作者以便宜易得的去氢表雄酮为起始原料,以13步最长线性步骤,实现了藜芦胺和环巴胺的发散式克级规模合成,总收率分别为11%和6.2%。合成中的关键步骤包括1,2-仿生重排反应、可控的环氧开环转化、立体选择性还原偶联/环化反应等。该研究中发展的仿生重排反应可耐受不同的功能团和类固醇骨架,与后期构建的氮杂环单元相结合,将有助于获得不同结构的衍生物用于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和优青项目的资助,由博士研究生侯文龙等共同完成。

(二)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

1.冷冻消融仪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上海安钛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冷冻消融仪”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该产品由主机、气体延长管和球囊导管尾线组成,与特定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联合使用,用于成人患者药物难治性、复发性、症状性的阵发性房颤治疗。

相较于在我国已上市的国内、外同类产品,该产品使用的“冷量可调”和“复温提醒”技术具有首创性。“冷量可调”技术可实时监测冷冻温度,在保证冷冻消融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减少对临近组织的损伤。“复温提醒”技术可以降低提前回缩球囊产生的患者心肌损伤、球囊入鞘困难等临床和操作风险。

2.一次性使用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和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法拉普尔赛股份有限公司(FARAPULSE,Inc.)“一次性使用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和“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两个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一次性使用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由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和导管连接电缆组成,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由脉冲电场消融仪、记录模块及附件电缆组成。上述两个产品配合使用,用于患者药物难治性、复发性、症状性的阵发性房颤治疗。

该产品利用脉冲电场的非热效应原理进行房颤治疗,可实现对心肌组织的选择性破坏,避免温度传递导致的周围组织损伤风险。

3.髂静脉支架系统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了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髂静脉支架系统”创新产品注册。

该产品由支架和输送器组成,支架预装在输送器内,支架为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显影点材料为钽,输送器由鞘芯、鞘管接头、止血阀、手柄和尾柄组成。产品经环氧乙烷灭菌,一次性使用。该产品预期在髂总静脉内使用,用于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该产品通过静脉支架近端斜口、喇叭口设计,中段开环设计,支架分段式设计,提高产品性能,以满足临床需求。

4.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和一次性使用心腔内超声成像导管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深圳市赛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和“一次性使用心腔内超声成像导管”两个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由超声主机、连接器和电源适配器组成。一次性使用心腔内超声成像导管由导管头端、可调弯管、操作手柄和尾部连接器组成,利用逆压电效应将便携式超声诊断仪输出的脉冲电信号转变为超声波发射至心脏腔内组织,并接收回波信号传递至便携式超声诊断仪,转为数字图像信号后在显示器上呈现。

上述两个产品配合使用,用于对成人心脏及心脏大血管、心内解剖结构进行超声成像,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更大探测深度,且为国内首个心腔内超声成像系统。

责任编辑:王米霞

【打印本文】 【关闭】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地址:哈尔滨南岗区银行街76号 邮政编码:150001

综合财务处:0451-88347850 药品注册处: 0451-88313073 药品监管处: 0451-88313058

化妆品监管处: 0451-88313163 医疗器械监管处:0451-88313083 行政审批:0451-88313114

img

黑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27

备案序号:黑ICP备19002026号

黑公网安备:23010302000524号

智能问答机器人 hi! 我是智小龙
微信
手机版